投行、IBD、券商这些行业我为什么特想去?

CIIA

  金融市场是个充满生机与变化的领域,业内领先者的普遍共性是精力充沛、热情向上、学识丰富、高度自律与极强的自我约束力。

  投资银行家的生活,浮现在你眼前的或许会是舒适优越的工作环境和极其丰厚的收入等。然而,这并不是他们真实人生的全部,在成功的背后,每个人都倾注了自己的全部精力,付出了异乎常人的巨大努力。

CIIA
  一旦进入这一行,你就必须对自己的生活方式高度自律。每周工作不分昼夜、黑白颠倒的生活几乎打乱了一个人所有的社交生活和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如此高强度的工作,为什么仍有很多人向往投行(国外IBD、国内券商投行部)这个行业?

  知乎 李凯

  链接:http://dwz.cn/300nYZ

  当初进这个行业其实很多成分是冲3点:

  1.钱多,不可否认,现在的80后压力很大,怎样快速挣出第一桶金,很重要;

  2.学习速度快,跟你接触的,最低也是经理层级的,无论从专业素养,见识深浅,处事风格,都是你的榜样,虽说挫折让人成长更快,看着别人怎样面对挫折,然后进步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别人摔倒的坑,你不会再去摔一次吧;

  3.对于以后创业,择业都是很好的平台。接触各个行业,各种公司,公司的文化、制度等千差万别,公司想快速发展,找标杆无疑使最省时省力的。如何激励员工、如何管理一个部门、如何拉业务,看看现在人家成功的怎么做就知道了。

  为什么憧憬这个行业?

  确实是浮躁了,这也跟这个社会有关。

  社保不行,医保不行。曾经也有过理想,在家里不是富二代、官二代的情况下,想实践,难度还是比较大的。

  如此便变成一个更现实的人,先把自己物质保障好,在短时间的迅速积累资源,为以后发展拓展平台。投行/咨询无疑是很好的选择。

  知乎 Ding Saidi

  链接:http://dwz.cn/300oJJ

  高薪,相对优雅高档的工作环境,压力大但是很刺激,工作伙伴优秀,离开投行以后出路多,且大多不错。

  总之,觉得很多人想去投行的原因和为啥大家都想去名校一样,明明进了名校竞争压力大,课程多,天天睡眠不足,看不完的书,读不完的案例或者论文。

  但是,大家看到的是名校带来的良好的教育环境,优秀的同学和老师,以及社会上更多不同资源接触的机会,还有,毕业以后更多更好的择业机会。

  但名校毕业就一定意味着更好的工作,更幸福的人生,更大的影响力?答案是否定的。

  投行也一样。

  所以对于选择去投行的人来说,投行不是奋斗的终点,恰恰是需要更多努力的起点。

  知乎 小茶仔

  链接:http://dwz.cn/300pdK

  我向往投行有几个因素:

  1.源源不断的新奇感及成就感。各行各业的企业家将自己的毕生精力所成交给我们,我们帮助他做得更大更好;

  2.周围伙伴的上进心及团队意识。公司里头的同事都是非常热衷学习、注重工作效率的,在如此环境中工作让人感到“幸福”并能够不断挖掘自身的潜在价值;

  3.领我进门的师傅让我对这个行业有了极好的impression,这对于一个即将迈入职场的学生而言至关重要。

  4.上述三点能够满足多数同学高成长的需求,而一份工作如果让你感到“愉快”并愿意主动“加班”,物质回报什么的其实就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知乎 陈思荣

  链接:http://dwz.cn/300pEy

  目测,20%的人是真正喜欢这个行业。这些人会去了解这些职位的具体状况,去有意识地拓宽自己的人脉,并知道自己要付什么代价。

  然而80%的人言必及投行是因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投行高薪,有良好的转业机会(商业公司,咨询,基金,通过积累的人脉自己创业),附属的社会地位,这些特质推迟了做人生选择的时间点,即使你不知道想做什么,去投行也不可能是个最坏的,会后悔的选择。

  其实,有多少人真正适合投行这种每周80小时,忙起来连熬几天,用命换钱的工作模式?又有多少人真正愿意牺牲生活,把工作作为唯一乐趣?没时间娱乐看闲书听音乐陪爱人陪子女,这些你真的考虑过了吗?

  说是不是存在投行热是无意义的,因为这实在太明显了,phd不搞科研去做quant,不为科学进步添砖加瓦,而是去参与个你死我活的负和游戏。名校商科学生不去企业界创造价值,而去投行ibd做二道贩子。

  我不否认这些行业的价值,相反,我觉得它们不可或缺,但确实被炒得太热了,这绝对不是社会配置人才资源的最佳模式。

  什么人是真正爱这个行业的?

  是那些即使工资和bonus打折,即使有更高工资的offer放在眼前,仍然选择留在原行业的人。他们想一辈子在行业里发光发热创造价值,我们身边应该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朋友才对,他们可以在投行,可以是设计师,可以是码农,可以是人民教师。

  我们贪婪,我们都需要钱,可钱若是变成了选择工作的唯一度量,是可悲的。

  知乎 Jenny珍妮

  链接:http://dwz.cn/300r9Q

  我的个人体验:

  初期:赚钱

  中期:得到尊重

  后期:提高能力

  当你在足球场般偌大的trading floor环顾四周,你发现周围的人都和你一样,年轻,热情,刻苦,聪明。这是一个消耗青春和体力的行业,也可以说是金字塔行业。

  人生很长。

  当你做一个决定的时候,往往不能只考虑眼前利益,更多的应该想想n年后今天的决定会有什么影响。

  很多我知道的向往这个行业的人都说:即使不给钱,我也会工作!

  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一笔投资。

  投资你的青春和热情去提高你的能力和背景(包括人脉和社会等级等隐性资产)。一周80+小时,一年几乎365天的投行的一年,你学到的往往是在其他任何行业即使几年也不一定能够得到的经验,能力,和财富。

  这些在工作中学到的能力,会极大的影响你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比如:

  即使面对大人物,也可以自信得体-be yourself/be confident

  即使独自深处异地,仍可交流无阻-communication skills

  能够快速轻松的起领导带头作用-leadership skills/teamwork skills

  善于从新的角度/多角度分析问题-analytical skill/think outside the box/be creative

  善于给未来做计划-planning/forecasting

  善于考虑分析风险-risk management

  这样你就会明白他们会什么高薪了:他们工作的效率是一般人的n倍。

  如果一个人能够在相同时间做比别人更多的事,或者换个角度,他能够花别人少很多的时间去做同一件事,那么假设大家的时间相同,他的人生经历就会更丰富(特别是后期他的财富和空余时间都上升之后)。

  知乎 沈一冰

  链接:http://dwz.cn/300s5l

  又一年过去了,看看自己过去说的话又有种奇特的感觉呢。

  居然100了,将近1年半过去了,写下上面那段文字时才刚刚入行踏上正轨,充满着无知者无畏的轻狂。

  回过头来再想想这两年多投行的工作经历,主要有如下感想:

  1.中国的投行是一个非常容易产生幻觉的职业,打交道的都是企业高层,出入高铁一等座打车不眨眼,各地高档消费场所也去了不少,总觉得自己也是个人物,小点的企业家还看不大上眼。实际是这些资源都是在团队和公司,甚至是行业层面的平台所给予的,经手千万上亿的生意,却往往忘记自己只是一个基层打工仔。

  2.中国的投行是吃政策饭的行业,政策有利就光鲜,政策不利就没饭吃。具体不表,找到一个强大的团队非常重要。

  3.中国的投行人离开投行就业范围太窄,如果能晋升到管理岗位脱离日常事务,投行是一个美妙的职业,但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大部分人没法将这碗青春饭吃一辈子,不像技术和销售职位,自己创业的难度相较他们高不少,养尊处优之后也没了创业者的狠劲和拼劲。

  4.但是投行也不是一个不好的职业,挑战多,平台高,待遇也相对优厚,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出差的体验,也不是什么职业都能有的。

  5.目前中国的“证券公司投资银行部”应该是属于产能过剩的行业,个人的成功与否主要是两种路径,一种是继承长者的客户资源,另一种是依靠对业务拼搏和专业的服务获得自己的客户资源。兼而有之者一定会成功,有其一者日子也能过得不错。但是两者皆无者将很难在这个行业继续生存下去。

  一个月20天出差,可能周一在贵州的群山里面,周四回上海住一晚上,周五一早出发去山东。一周最多和女友相处2天,而且一个电话来,不管在做什么,可能都得马上收拾东西赶赴机场。有人无法忍受,有人乐在其中。

  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其实还是这个职业的平台很高,结识的人的层次都是企业老总一级的,尽管各有各的毛病,但是他们能到现在这个位置也必有可学或者引以为戒之处。

  不平凡的人看多了,平凡的人是什么样的本性,有什么优点和缺点,时间久了一眼就看得出来。

  还有一点是,这个职业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吸收新知识新经验,同时又强调独立思考的职业。我大言不惭的说,我还算是一个知识面很广的人,我所学的各种知识,在接触的各行各业的企业中,有助于我迅速了解情况,并且做出判断。并且,哪怕你是一个底层的小分析师,但是在项目好几个月,对企业了如指掌。就算是董事总经理,如果他不熟悉企业,沟通起来也不会有任何的架子,团队成员之间没有森严的等级关系,都凭知识和经验说话。

  这个职业在另一方面,对人的吸引可能是它的上升空间,尤其是金钱方面没有封顶,存在着近乎无边的可能性,也许没有背景的年轻人进入一家国企工作,成为中层退役已经是很高的成就,但是新闻媒体上各种所谓的“金牌保代”年薪xxx万之类,确实能提供一个很好的生活愿景。但是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如果你考不上保代,那么薪酬也就是属于一个“还不错”的水准,绝对说不上高薪。况且往后随着注册制铺路工作的不断推进,保荐代表人最后是会走下神坛,投行的价值也会从保荐转向承销。如何把股票卖出去,卖得好才是本事,那就更需要保代的个人综合能力和人脉关系,而不是单纯的考试能力了。而一个保代,很常见的退出路径有咨询、风投基金、上市公司董秘、财务总监等等,这倒都能和高薪沾点边。

  我所说的情况实际上是证券公司的投行部,用洋文说就是IBD。

  知乎 吴思扬

  链接:http://dwz.cn/300swY

  投行给人的感觉有这么几个正面关键词:高端、金融、自由。

  也有这么几个隐藏关键词(与上对应):上流社会、有钱、轻松。

  真正的投行从业者的精神压力、行业知识积累和归纳、长期培养而得的心理素养、维持各种交际圈所需要的耐性等等软实力被轻而易举地无视掉了,因为这些实力不可见,所以如果不是真的从业者一般不了解他们的痛苦。

  不过有正常心态的人都会向往这种行业,不能说向往就是浮躁。

  至于现在的“普遍向往”,如果是事实的话,那只是因为这个行业在社会范围内还不被人熟知。

  就跟一开始用户体验概念泛滥时一样,那时问计算机相关行业的学生都会有类似的倾向。

  关键词是高端、设计、自由,对应的隐藏关键词是上流社会、装逼、轻松。

  情况非常相像,但从业后会发现……咱丫原来就是一打工的!

  知乎 姜振鹏

  链接:http://dwz.cn/300tLe

  投行聚集了聪明,有野心和身体好的一群人(身体好最重要),你自己是可以去这个行业试试。但现在投行(特指IBD)是产能严重过剩的时代,从业者也在严重质疑自己工作的价值。

  中国券商的IBD很遗憾的说非常累,钱一般,保代可能是最好的出路,保代都不好混了之后是否还有出路就不知道了。说未来靠承销能力,个人观点如果你爹不够NB,靠个人在投行界混一辈子也很难有承销能力。利益密集的地方也是权利密集的地方,靠个人努力和聪明才智操盘个几百万的生意还可以,成批制造千万亿万富翁的利益分配必须考权利寻租,没有第二路可走。

  国际投行经过多年的行业整合,还活着的都算行业leader了,钱确实是毕业生所能就业的领域里最多的。只要身体撑得住干几年可以攒点钱,再找上岸机会,甲方或者企业,都是以你投行的薪水为benchmark给你开价的。

  做trading确实是靠天分+努力+运气了,跟IBD基本两码事。而trading做校招几乎没有。

  知乎 JonGie

  链接:http://dwz.cn/300uEf

  纯粹个人理解:

  投行的好处在于:仅限于投资银行部门。

  1.广泛的行业知识

  2.不错的工作环境(包括上面提到的见高管的机会,以及周围一群受过高等教育并拥有不错软实力的精英)

  3.工作薪酬总额较高

  但如果你仔细细想,很多是值得推敲的。

  1.行业知识的了解和本科的通识教育在我看来是类似的,多行业的知识积累仅对于那些在本科阶段并没有太多的行业经验的学生来说是有益的,而事实上很多能拿到投行offer的多数都是有大量实习经历的,而他们又很多选择性地去放弃了多了解不同行业的机会,而专注于金融领域,本身就很矛盾。

  如果你认为泛行业知识在未来能给你更多的竞争优势,那我只能觉得你太simple sometimes too naive.

  2.工作环境指的是周围的人都是精英,但我认为其中大多数的人拥有的只是非常不错的软实力,包括上面有人提到的leadership(我更倾向使用initiative来代替,试问你带了多少人的团队能称上leadership),communication skills etc.但这些不可能成为你未来的core asset,因为在我见到过的高级管理者当中,多数人都拥有这些素质,而在投行的集中锻炼只是加强了附加价值岁时间递减的技能。

  3.工作薪酬总额的确很高,但是对于一个junior level的人来说,你根本没必要看这个工资,因为这对于未来的职业生涯的总工资来看(我假设的是一个水平能力相当的人的path),这简直不值得一提。

  知乎 杨扬

  链接:http://dwz.cn/300uNO

  首先,在心理学上会有一个叫做“晕轮”效应。

  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当一个人去判断另一个人及另一个事物的时候往往会以点盖全,以一个点的印象无限放大,形成一种光环效应,不断向其累加与该点属性相似的特点,而忽略其他与之预判相反的事实。

  投行作为一个被多度曝光的行业,其职业的光鲜亮丽一面已被人所熟知,所谓的爱马仕包包、Channel套裙等诸多奢侈品类被与投行挂钩,诸多成功CEO的社交圈也令人艳羡,作为不论是校园人还是职场人对于这种光晕很难被抵抗,加之投行的薪资之高,尤其是针对应届生(entry level)的工资在年景好的时候甚至高出同届同学成10倍-50倍(含bonus)之多时,这种光环效应被放大的极为明显,让人不可抗拒。

  所谓的No pay,no gain,其后的艰辛也被大家忽视和淡化,投行内部不乏强迫症人士,理所当然认为超过每周超过80小时的工作时间而自豪,焦躁和粗鲁的工作氛围也被认可成为提升效率的方式,频频发生的过劳死事件也为大家迅速淡忘。

  其次,经济学上有一种叫做“羊群”效应的说法。

  所谓“羊群”效应是指人们经常收到大多数人的影响,而跟从大多数人的想法和思考,缺乏独立分析思考能力,潜意识中怕承担风险。

  这条理论在基金经理的守则中永远是第一条的,就是大家拿要一起拿,大家跑要一起跑。所以,在上述对投行所形成的“晕轮”效应的影响下,一小波固有认为“投行好,一定要去”的理念得以传播和发展,吸引更多的“羊群”加入传播,从而形成了造成大家对投行向往的莫名理想,而并未基于自身情况和真实的行业现状去进行理性的分析。就如同有些人会去拜佛祖,仅仅因为别人都在拜,则认为其善,便拜,而不能取其要义、读经立身是一样的。

  最后,根据自身的经验来谈谈投行实质上所能向往的几个切实的点:

  1、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及专业素养:投行所面对的客户通常为董事长及CEO级别的人,容错率非常低,要提高效率,表现专业程度才能赢取他们的信任,尤其是针对刚入行的新人;

  2、快速学习、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投行所面临的问题多数开放性,面对的行业也是各不相同,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行业有相对深入的理解,从而达到与客户沟通的目的,也是技能;

  3、短时间沟通及待人接物的能力;

  4、不菲的薪酬;

  5、社会认可度,所谓面子。

  知乎 安祖

  链接:http://dwz.cn/300w2e

  作为“向往投行这一行业”大军中曾经的一员,我也码几行字好了。曾经短暂地在投行实习过一段时间,虽然渐行渐远,但也算是收获了不少东西,也对投行有了一定的认识。

  目前我的身份是应届毕业生,所以下面的就以应届生的角度去说吧。一个行业之所以令人向往,无非是其可以为从业者提供了值得他们付出劳动和时间的东西。

  首先,投行的工作可以提供给从业者最直观的东西,当然是相对体面的薪资。

  其次,投行从业者有很多接触企业高管的机会,从业者有机会发展起自己的高端人脉。

  再次,财富之外,投行工作的光环给了从业者一种较高的社会评价。

  在我们学校,夜宵生意很红火,有不少做夜宵生意的小贩的收入会比很多应届生的收入高出不少,甚至有卖炒牛河卖到年收入达到自行申报个人所得税条件的传说。但是,因为社会评价,更多的人会选择其他工作,而不是做小贩。这就是社会评价。

  最后,投行的工作需要一个人拥有短时间了解一个行业、短时间处理大量信息的能力,从业者也不得不被锤炼出这种能力。

  各行各业的企业都有上市融资的需求,自然做投行就业接触各种不同的行业,从汽车到银行到温泉、食品等等。不了解一个行业根本就写不出招股书。在了解这些行业的过程中往往会重构一个人以往对这些行业的认识。做个拙劣的类比,如果说普通人的角度看一个行业类似于看球赛电视直播,从事一个行业相对于当球员,那么干投行(当然也包括其他的金融中介机构)就类似于坐球场“握手位”看球赛。

  当然,每个行业都有它折磨人的地方,投行的工作量之大,不是每个应届生做的心理准备都能足以应付。

  至于向往投行浮躁与否,这个就只能自观了。至于为啥多人向往这个行业,突然想到福塞尔的《格调》里面有一句话挺点睛的:所有比这个阶层低的阶级,都渴望成为这个阶级。

  补充一句,追逐金钱并不意味着浮躁,把金钱当作使自己免于金钱之困的工具,才是最淡雅的小清新。

  来源:金融咖社区,由中国CIIA考试网【www.ciia.cn】整理发布,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来源!

向作者提问

  • 最新评论

全部评论